看真正的大女主如何“爱得起放得下”

丹麦电影大师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盖特鲁德》,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和四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在“女神节”前夕阅读,真是一份很好的礼物。

爱德华·萨义德在的文章《适时与晚期》中借用了阿多诺的思路来谈艺术家的“晚期风格”:晚期——即生命的最后时期,无论是健康、衰老还是未知因素,总之就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据说这个阶段是合理的,萨义德自己当时就知道的日子不多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在们生命的尽头,在们的作品和思想中获得了一种新的风格,即“晚期风格”。

那么艺术家真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更成熟的智慧,并因死亡的临近而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吗?也许莎士比亚就是这样,《暴风雨》或《冬天的故事》似乎体现了一个老人的智慧和悟性。但在其情况下,晚年的风格给人的印象是矛盾和焦虑,甚至是赤裸裸的,比如易卜生,的晚期作品在的听众中引起了不安和焦虑。另一方面,它类似于中国艺术理论中所谓的“晚年改革”——往往意味着新的高峰,但也未必是“后节保”。

丹麦电影大师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盖特鲁德》(又是《葛楚》)不正是这样的“后期风格”吗?1965年,德莱叶已经是殿堂级(也就是古董级)的新一代神明宗师了。影片在巴黎上映时,盛况空前,得到了特吕弗、戈达尔、布列松等大师的鼎力支持。但在这种气氛下,这个白发苍苍的小丹麦人看起来就像一件博物馆藏品。当时的评论家还认为该作品是“过时的”古董。可见当时的大师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视听语言。但它是那样的吗?

每个伟大的编剧都有一部雄心勃勃的伟大作品,知道自己无法实现,但无论如何都会为之做准备。对爱森斯坦来说是《资本论》,对德莱叶来说是《圣经》。虽然不容易实现,但这种对信仰的考虑在其创建过程中始终如一。《盖特鲁德》没有《词语》那样开放的信仰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信仰无关。只是它颇具象征意义,并不那么容易辨认。不仅如此,《盖特鲁德》还有影响大多数观众判断力的内心剧形式。毕竟,关于家庭伦理的肥皂剧是主流。

《盖特鲁德》好像是女主和四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脱离最简单的框架,这种关系很像娱乐。格特鲁德是过去的音乐传奇,天后级别的女高音(故事发生在没有流行音乐的年代,或者说上流社会的流行音乐是艺术歌曲),的前男友是在全国范围内,在的一生中仍然被授予格特鲁德的雕像,格特鲁德有诗人资格,但由于无法在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而退出。后,嫁给了一位社会地位很高的律师。在律师被任命为部长的那天,格特鲁德向警方承认自己精神出轨,并宣布自己是。接着我们看到了女神的新对象,一个年轻的钢琴天才,但不是好男人。“具有收藏价值”的成熟老太太是名利场的简称。然而,在一场盛大的欢迎诗人的酒会上,诗人痛苦地告诉的前女友,看到这位帅气的钢琴家在暧昧的社交场合炫耀的猎物新部长的。格特鲁德决定和这位钢琴家去巴黎看望的心理学家朋友,但们只停留在友谊上——格特鲁德在积极的孤独中度过了的余生。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命运的悲伤故事吗?很明显不是。的确,格特鲁德总是在几段中掌握主动权,处处“爱而不得”。但这不是那种靠红唇黑眼圈撕几个“狠人”来宣示“独立”的伪女主。这只是一个姿态——一个姿态很重要,但只是一个姿态。只有当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再将利润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甚至根本不谈论利润时,这样的故事才能有所改善。还有,我国的女性观众什么时候开始厌恶这些假“女主”剧(不管是古装还是时尚)看似很酷实则有毒,说不定会开始给自己一些希望呢?直到们基本上没有市场。

可能也有人会疑惑,明明电影里的格特鲁德爱了爱了,还很痛苦,怎么会“没事”呢?这不是双重标准吗?其实,答案很简单。例如,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EricFromm)认为,爱的核心是给予的能力,而不是索取的能力。伪伟大的英雄剧无一例外地将“被爱”定义为女人生命中的第一要务。不被爱等于人生的失败。“为”就是“爱”,或者这些故事中看似的牺牲和奉献,都是假的,真正的目的是获取、拥有、控制和寄生——这就是所谓的“奴隶道德”。这种“爱”的真正根源是极度匮乏,而真爱的本质是富足,一种恒久的礼物。这就是“拥有”爱。

当然,这种恩爱可以火热,对方未必能全部抓住,但关键是,即使对方抓不到,也绝不会怨恨——如果没有.爱。影片的最后,在类似“棺材合上”的情境中,白发苍苍的格特鲁德以16岁时写下的一首诗作为最后一句话结束:

“看看我。/我漂亮吗?/不,但我爱过。/看看我。/我年轻吗?/不,但我爱过。/看看我。/我还活着吗?/不,但我有爱过。”

显然无怨无悔,甚至要求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爱就是一切”。那么它的意思是“大脑”还是“大如地狱”?不完全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格特鲁德的三段亲密关系都是失败的——不仅失败了,而且还面临着不忠的道德指控。这种“爱”无法用社会学的层面来解释,德莱叶恐怕也不可能拍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电影。

不过,还是需要一二解释:丹麦很早就开始了现代民主政治,即使在北欧也是比较先进的。在人们的价值观中,信仰、自由、平等和社会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它不是强调某种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强调实现社会共识对/民族的重要性。

二战期间,丹麦人拒绝将犹太人交给德国纳粹。相反,们给予们保护,并在最危险的时候通过水路将德国难给犹太人(特殊时期运费非常昂贵,可能由富有的丹麦人支付)。去更安全的瑞典。丹麦本土的犹太人很少报告发生的事情等等。根据历史档案中的话,“所有丹麦人,从国王到平民,都准备好迎接我们了”。这个例子旨在说明平等和人权概念的深层根源,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权利。在其(例如厌恶女性的)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可能会将其解释为一个关于“诺拉后发生的事情”的女性故事,并且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个建议忽略了女主人公强烈的“有信心谈论由于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它与男人“平等”(Gatrúda与高级和有权势的人有协议,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享有自由)。然而,这显然不是德莱叶的重点。

作为一种“后期风格”,《盖特鲁德》的形式代表着一种与当时电影潮流背道而驰的风格。它是静态的、戏剧性的、缓慢的、不“现实的”,并且显然与巴赞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电影美学不一致。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德莱叶当然知道电影不可能假装记录“现实”,所谓新现实主义的巨大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视频的风格旨在提醒观众这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提炼和抽象。

但真正的“晚”式体现在德莱叶的“爱”思想中。虽然早期的电影也涉及肉体之爱,例如《复仇之日》(1943),其中女主人公嫁给了一位年迈的牧师但爱上了的继子,而这部电影发生在一场宗教狂热的政治迫害中。结果。而《盖特鲁德》明显不同于以往。此处的爱似乎与“神恩”关系不大,更多地表现出古希腊思维的内涵,即对“爱欲”(eros,Eros)的思考。爱欲在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很多关于肉体之爱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当然,肉体之爱的比例非常高。

在《盖特鲁德》中不难看出导演将女主与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建立了直接的对应关系。格特鲁德与这位年轻钢琴家的婚礼总是在湖边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下举行。德莱叶特意吩咐把佛像和湖水都拍在镜头里,用意很明显。阿佛洛狄忒在身体上对自己不忠,并且有很多情人,其中一位是美少年阿多尼斯。这个湖边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芙罗狄蒂和阿多尼斯,而在这个场景中,德莱叶还为格特鲁德戴上了古希腊王冠。而阿多尼斯最终因为众多情人的嫉妒而死去,这似乎是某种钢琴家的心结。

如果说以前德莱叶的电影里总是萦绕着(禁欲的)奥古斯丁的影子,那么在《盖特鲁德》中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四个男性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女主丰富了对爱(欲望)的认识。

诗人是格特鲁德“”的始作俑者。不仅如此,还是全民族共识中的启蒙者。通过星探的奉献,导演告诉观众,诗人是肉体的信徒,的诗歌是这个的“社会良知”。在罪恶和压迫的黑暗时代,的诗歌鼓舞着人们。也是格特鲁德的发起人。通过,格特鲁德认识到了爱的净化功能,可以洗去罪恶并导致精神上的提升。这意味着格特鲁德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识到是一种升华因素。爱是身体和灵魂的统一。在柏拉图的《爱欲》中,爱欲的目标不是对肉体的爱,而是没有对肉体的爱作为基础,就不可能上升到对永恒真理的爱。显然,诗人不能像但丁或彼特拉克那样把对女性的爱作为精神提升的途径,而是作为们“事业”的障碍。这也意味着不可能与格特鲁德“联合”。

牧师向格特鲁德证明,爱本身并不是基于身体原则的爱。你从中得到的是身体的愉悦,但没有心灵的愉悦,每天的身体运动只会带给你一种虚无感。虚无感的积累,只会导致灵魂的堕落。当然,很有可能这一部也会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似乎已经很“开明”了(这在厌女症的背景下也是不可想象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结合的前提是在上自由约定,而这份更多的体现在这个体面的名媛会给大家带来的满足感上。

格特鲁德对钢琴家的爱有阿佛洛狄忒的成分,注定是盲目的。在普罗提诺看来,在爱与欲的欲望中,外在具体事物的“美”形象总是呈现为真善的确立,却看不出它的不好,而略过反思。理智-这种是一根刺。所以在第二部分有一个特殊的反身过程。为此,德莱叶设计了一组“照镜子”的镜头,堪称电影史上最精彩的镜中段落之一。镜子是诗人赠予的礼物,至今仍存。当然,镜子有多重象征意义,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悖论是当你照镜子反映自己时,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但镜像本身并不是真实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洞察灵魂之感却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组镜头中,诗人在镜子前点燃蜡烛,们彼此敞开心扉。最后,格特鲁德吹灭了蜡烛,们的结束了。这里也可以提一下委拉斯开兹的《镜前的维纳斯》。

格特鲁德与的心理学家朋友的第四次关系并没有真正导致,至少不是肉体关系。我们了解到格特鲁德后来住在巴黎,并在隐居中度过了的余生。我们可以大致想象,格特鲁德在巴黎逗留的时间恰逢精神分析学在欧洲盛行的时期。但是,如果我们将这部作品视为一种象征,那就是主人公对人内心深处秘密的不懈探索。我们了解到格特鲁德在电影中受到心理学家对自由意志的研究的启发。

简单地说,自由意志包括向善的意志和向恶的意志。正是由于自由意志,人们才有机会变得完美。人的得救不是被动等候神恩典的过程,而是自由意志、信心和爱心共同作工的过程。其中,自由意志的最高体现就是爱。这并不是在贬低这个世界,而是说,人间的爱也是有意义的。但爱的超然意义,只有在静谧与沉思中才能体会——这就是女主人公以爱为墓志铭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