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败将再次当官 引发巨大争议 依久姆惨败华丽转身再当高官 俄乌持久战对普京有利?
据俄罗斯塔斯社援引俄罗斯国防部的消息来源报道,此前被免职的俄军前中央军区司令亚历山大·拉平上将,被再次任命为俄罗斯武装力量陆军总参谋长。
亚历山大·拉平上将曾担任俄罗斯第20近卫集团军司令、驻叙利亚俄军参谋长等职务。2017年时,拉平升任中央军区司令。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拉平上将在特别军事行动中负责指挥“中央”部队集团,在卢甘斯克地区作战。在2022年的夏天,拉平上将还获得了“俄罗斯英雄”的荣誉勋章。
去年9月乌军发起哈尔科夫大反攻,俄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遭遇二战后最大的溃败,随着伊久姆和红利曼等重镇的相继失守,俄民众对俄军的表现非常不满,对俄军指挥员非常愤怒。尤其10月1日是俄罗斯陆军节,在这一天遭遇屈辱的惨败,简直丢人现眼。拉平上将遭到了包括车臣大首领卡德罗夫在内的广泛批评。
有报道拉平上将在去年10月被免去了“中央”军区司令职务。但当时俄罗斯官方并没有证实这个消息,只是有消息称拉平上将因为健康原因回到了叶卡捷琳娜堡休假。克里姆林宫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他的话很意味深长,他说在繁重复杂的工作中进行一些人员的调动是很正常的。作为一名前线高级指挥官,在俄乌战局的关键时刻却休假3周,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正常的事。
随后的人员调动证实了拉平上将被解职。原俄军第8近卫集团军司令员安德烈·莫尔德维切夫中将,接替了拉平上将,负责指挥顿巴斯前线中央军区部队。拉平上将这次被解职,应该与俄军在依久姆和红利曼的重大失利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次失败是1945年以来苏/俄军的最大战场失败,因此必须要有人为此负责,拉平上将就很适合背这个锅。
俄军在去年9月在顿巴斯战场上的巨大失利,引起了俄罗斯军队和国内部分势力的不满,许多人把此次失败归结于拉平上将的指挥不力,其中嚷嚷最凶的最为重要的两个人就是车臣首领小卡德罗夫和瓦格纳雇佣军集团的老板、寡头叶夫根尼·普里戈津。他俩公开批评拉平上将“无能”,小卡德罗夫甚至公开宣称应该将拉平上将一撸到底,降为一个列兵。
拉平上将再次被重用,担任俄军陆军参谋长职务,在俄罗斯国内引发了又一波质疑和批判。例如“俄罗斯战神”伊戈尔·斯特列科夫就怒喷拉平上将移职俄罗斯陆军总参谋的决定,斯特列科夫通过社交媒体大肆批判亚历山大·拉平上将。
但也有很多俄方的高官为拉平上将辩护,例如俄军前南方军区副司令,58集团军军长,俄杜马国防委员会委员古鲁廖夫中将,就曾为拉平上将辩护,认为依久姆的败退不完全是拉平上将的责任。古鲁廖夫认为小卡德罗夫等人对拉平上将的指责,其实是失败以后的相互甩锅。俄军去年9月在依久姆的失败,以及一个多月的连续失败,再上溯到几个月以前的多次失败,都能确定,这不是指挥员个人有问题,而是整个俄军有问题。如果俄军整体都有问题,那一定就是最顶上那位有问题。
古鲁列夫中将曾直截了当地痛批俄军总参谋部(他显然不敢再往上指责了),错误地评估局势,没有加强兵力。莫斯科的一帮瞎指挥、纸上谈兵的赵括。甚至导致战区指挥员拉平上将都无法有效指挥该地区的各个俄方部队。在依久姆和红利曼战场,几个俄方武装互不隶属、山头不一,他们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中央军,杂牌军,藩镇军,鱼龙混杂,各行其是。这些部队,胜利转进其疾如风,迂回包抄其徐如林。打家劫舍侵掠如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古鲁列夫中将认为,这些问题不能由拉平上将一个人承担责任,除非俄军有彻底改变,否则战场上什么都不会改变(接下来还是继续战败)。当一个团队在遭遇挫败的时候,不是总结经验,再接再厉,而是相互甩锅、埋怨指责的时候,这个团队距离彻底失败就不远了。
实际上拉平上将指挥打仗的水平并不孬,说他是酒囊饭袋是不公平的,他完全符合一个俄罗斯将军应有的作战水平。那就是“炮兵轰,步兵攻,炮兵轰完了步兵攻。”
例如在7月份,俄军在夺取利西昌斯克的“伟大”战役胜利中,那种“拉平上将式弹药量”,也就是一天打5~8万发炮弹的规模。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俄乌战争中,俄陆军上将亚历山大·拉平的名字曾一度被全世界所熟知,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作战英勇,而是因为其对俄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失败负有直接领导责任。
但就在最近,俄国方面却有消息宣称,“败将”拉平不但不用为自己的失败负责,反而即将升官,成为俄陆军参谋总长。
筱林注意到,就在1月10日,俄罗斯塔斯社报道称,经从知情人士处获得的消息确认,曾在俄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负责指挥“中央”部队集团的亚历山大·拉平上将,已在2022年底被任命为新一任俄罗斯武装力量陆军总参谋长。
据俄国媒体报道,拉平曾历任俄罗斯第20近卫集团军司令、驻叙利亚俄军参谋长等职务。2017年时,拉平升任中央军区司令。俄乌战争爆发后,拉平指挥俄军“中央”部队集团深入乌东四州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战果,为普京于去年10月底宣布乌东四州并入俄罗斯联邦立下汗马功劳,其本人也于去年夏天获得了“俄罗斯英雄”的荣誉称号。
从这些履历来说,拉平升任俄陆军总参谋长似乎合情合理。但问题就在于,在为俄国创造这些荣耀之后,拉平却捅出了“大篓子”:
去年9月,乌克兰军队对乌东四州西北部哈尔科夫地区发动猛攻,俄军被迫撤退。但身为战役最高指挥的拉平却犯下诸多致命错误,导致有序撤退迅速演变为大溃退,更在10月初丢失重镇红利曼,令普京刚刚宣布乌东四州加入俄国联邦的举动变成了一场笑话。
结果就是,在这次大撤退后,拉平遭受几乎整个俄罗斯上下的集中攻击,车臣领导人小卡德罗夫更是对其进行了点名批评,宣称要让拉平降为列兵并送往前线,“让他用机枪和鲜血来洗刷耻辱”。
也不知是否是受到这些舆论压力,克里姆林宫在不久之后就用苏洛维金替换了拉平,而拉平也从此从舆论的聚光灯前迅速消失。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拉平的官运从此完结的时候,10日的这一出消息,的确让人颇为意外。而筱林注意到,其实早在去年12月,拉平就已经回到乌克兰前线接替苏洛维金,所以虽然俄国官方到现在都未对其升任俄陆军参谋总长一事正式表态,但对于这种“小道消息”,筱林认为,可信度还是较高的。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筱林认为,这是因为,指责拉平是“败军之将”,本身就不符合事实:
虽然拉平的确是9月哈尔科夫战役的前线最高指挥官,但大撤退这个命令本身是克里姆林宫高层的决断。而在下达命令时,高层显然并未与拉平做好沟通,各种阴差阳错下,才导致俄军出现一连串致命失误。
事实上在之后的赫尔松大撤退中,接替拉平的苏洛维金的表现显然也是彼此彼此。但俄国上下都没有对苏洛维金进行指责,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所以这就是筱林必须明确指出的:俄军的各种问题存在于整个俄军乃至俄国高层,这根本不是区区一个拉平上将所能解决的。
至于小卡德罗夫敢骂拉平,这纯粹就是出于派系斗争的问题:拉平是正统莫斯科陆军精英,小拉德罗夫说好听了是封疆大吏,说直白了就是招安过来的军阀,始终与莫斯科这帮精英隔着一光年的距离。
而这场乌克兰战争正是小卡德罗夫这帮军阀扩大自己势力的大好机会,面对身为莫斯科精英代表的拉平,当然是能踩则踩。
其一,拉平虽然不如苏洛维金善于出风头,但四平八稳的作风倒也适合陆军参谋总长这个职位;
其二,拉平就是克里姆林宫高层的“背锅侠”,而这就意味着拉平对俄国高层非常忠诚,这正是俄国高层最希望从高级将领身上看到的品质;
其三,既然小卡德罗夫已经狂妄到敢公开指责俄国陆军的嫡系高级将领,那么克里姆林宫当然也不会坐视小卡德罗夫坐大。把小卡德罗夫最讨厌的拉平扶上陆军参谋总长之位,其实就是在警告小卡德罗夫。
但筱林觉得,这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现在的俄罗斯,需要的究竟是一个能打胜仗的指挥官,还是一个四平八稳、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表达忠诚上的指挥官?
现在的俄国高层,显然是选择了后者,但至于效果如何,那就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了。
既然连拉平都升了官还回来了,那这就证明,俄国方面的确是笃定要把这场战争长期化了。但问题是,这么旷日持久的打下去,真的是对俄罗斯有利吗?
筱林注意到,在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就认为,如果乌克兰在2023年无法获胜,战争就可能演变为有利于普京的长期冲突。
其一,在经历2022年一系列的惨败后,无论如何,俄国高层都应该变得更加聪明,不会在2023年再犯这些错误了;
其二,俄罗斯部分动员30万人投身这场战争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俄国国内也开始提高军工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作为大国体量大的优势正在凸显;
其三,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小人少的先天不足也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即使乌克兰能继续顺利的从美西方手中拿到军援,他们也将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使用这些武器。
有趣的是,抱有类似观点的,在西方可不止《》一家。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伊丽莎白·沙克尔福德就表示,如果乌军不能在今年与这支根深蒂固、不断壮大的俄罗斯军队的对抗上取得重大突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成为一场有利于普京的长期冲突。
随后沙克福尔德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乌军必须尽快取得大胜的场外因素: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日益临近,拜登政府的对乌军援将变得愈发容易受到美国选民的情绪影响,而现在的美国选民,恰恰正愈发对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不耐烦。
总而言之,这就是西方人眼下给乌克兰人的建议:你们正处于这场战争中最有希望看到胜利的时刻,甚至连气温都在为乌克兰创造条件。但你们必须抓紧时间。
筱林觉得,这一点其实真的很难。因为正如《》先前所说的那样,人手不足对乌军战斗力的困扰已经开始凸显,要在这种情况下打出至少战役级别的胜利,基本是天方夜谭。
而华盛顿智库“西尔维拉多政策加速器”的主席德米特里·阿尔佩罗维奇也表示,现在西方对乌克兰的军援一直阴晴不定,且数量严重不足。若今后要发动大规模进攻,以目前这种军援强度,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阿尔佩罗维奇预测,乌克兰今年将能够再夺回一些领土,但绝不可能彻底拿下克里米亚半岛或者乌东四州的任何一个。
筱林认为,西方专家似乎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俄罗斯同样也在这场战争中备受煎熬。
比如俄国的军备生产能力。在西方保持封锁高压以及普京不愿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展开国防经济总动员的前提下,俄国的军备生产能力其实是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稳步下降的。继续这么拖下去,俄军搞不好真得拿着二战时代的古董去维持前线了;
比如俄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如果把手头这30万“部分动员”起来的士兵也慢慢消耗完,普京敢再次宣布同样规模的动员,乃至宣布全国总动员吗?很显然,这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而这种风险的后果,与打输这场战争一样可怕;
再比如俄国的经济。即使不进行总动员,俄国的经济健康也是每况愈下。更危险的是,作为一个大国,经济恶化的问题是会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滚雪球”效应的。俄国人决不能幻想,2023年的冬季也会如今年一般悠哉。
所以说白了,这种觉得战争越拖对俄罗斯越有利的结论,其实是非常片面的。其所表达的,不过是西方自己希望战争尽早结束的迫切心情。但筱林觉得,如果真这么想,西方世界赶紧加大对乌克兰的军援力度才是最实在的。
否则其希望尽早摆脱这场战争的天真愿望,真就只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一厢情愿罢了。
与西方迫切希望尽早从战争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相反,如今的俄国是真的相信,西方世界是要借助这场战争消灭俄罗斯。
筱林注意到,就在10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就对记者表示:
其一,乌克兰的事件不是莫斯科和基辅之间的冲突,而是俄罗斯和北约,尤其是与美英之间的军事对抗;
其二,西方这么做的终极目的,是撕裂俄罗斯,以将俄罗斯从世界政治版图上抹去,美国急着撤离阿富汗,就是为了要在乌克兰对俄国挑事;
其三,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利益,而跨国公司最终决定了许多政府的政策。而很显然,俄罗斯在他们的计划中“没有立足之地”。
这里筱林要先提醒各位一点,这位帕特鲁舍夫看似仅仅只是俄联邦安全会议的秘书,但却是普京崛起时就与其并肩作战的战友,被美西方称作普京的绝对亲信、整个克里姆林宫真正能说了算的三个人之一。
所以很显然,我们是绝不可能从这位口中听到任何赞美美西方的话语的。也正因为如此,筱林觉得,我们必须对帕特鲁舍夫的这番发言进行客观的剖析:
首先,乌克兰战争是不是俄罗斯与整个美西方的冲突?这一点筱林可以相当肯定。毕竟要不是美西方教唆乌克兰加入北约,并在之后不停为乌克兰提供军援,事情也不至于闹到今天这种地步。美西方摆明了就是要借乌克兰之手对抗俄罗斯;
其次,美国这样敌视俄罗斯,是不是因为对本国的跨国资本屈服?筱林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帕特鲁舍夫的判断多少是有些阴谋论式的偏见的。
因为美国这个国家的特点就在于,只要足够强大,任何势力与政治思想都能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而在这点上,跨国资本确实影响力巨大,但并非随时都在起效。
尤其在对俄问题上,跨国资本其实并不怎么在乎俄国的死活,毕竟那里基本无钱可赚,反倒是美国两党中的建制派和美国社会的保守主义阵营,那才是真的对俄国恨得咬牙切齿。
但即便如此,美国人也不至于在宣布与中国全面竞争的同时再招惹俄罗斯。如今把事情搞到现在这种地步,更多其实是一种意外:主动加压俄罗斯,只是拜登为代表的美国建制派重返欧洲计划的一部分。但拜登政府万万没有想到,普京给出的回应竟然如此“激烈”。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美国自己“玩脱”了。毕竟如果啥事都在美国的计划之内,那可能这场战争还没开始,俄国就已经真的完蛋了。
筱林认为,在理解之前的问题后,我们必须意识到,西方人眼中和俄国人眼中的这个“消灭”,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在帕特鲁舍夫的这番言论中,所谓“消灭”,指的是俄罗斯这个存在的彻底消失,因为内战分裂成数个小国,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
但在西方的认知中,他们早就接受了自己不可能彻底消灭俄罗斯这个存在的现实。毕竟这种规模的大战不符合西方社会内部的左翼价值观,更何况俄国还有大把的核弹。
与之相比,西方所希望看到的,是俄罗斯能被严重削弱,从一个在全球都颇有影响力大国坍缩为一个连吓唬东欧都费劲的地区小国。若能发生内战,都已经算是西方最奢侈的幻想。
所以说白了,帕特鲁舍夫之所以对西方世界展开如此激烈的指控,觉得西方就是非要置自己的国家于死地,关键还是在于他的政治身份:作为普京的亲信,他当然必须拼命证明美西方要多邪恶有多邪恶。
所以从宣传角度来说,帕特鲁舍夫指责西方试图“消灭”俄罗斯,完全无可厚非;但在真正的政治决策中,帕特鲁舍夫是否也会带着这种极端反西方情绪去影响普京,以西方确实要“消灭”俄罗斯为前提,来制定俄罗斯的对西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