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勒古城 这里有一家展示全世界货币的博物馆

从 乌纳瓦图纳 Unawatuna海滩走到主干道上 即可拦公车去 加勒 基本上都是 加勒 为终点站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坐突突车 3-400卢比不等 (我没有坐过 原因同上 我没有钱拉~~~香菇)回来是也是原路返回到车站 稍微询问那辆车能到 乌纳瓦图纳 Unawatuna海滩就行

加勒 古城建立被城墙围绕的要塞的内部城墙沿海而造 要塞内设有法院并仍在使用此刻当地囚犯正拷着手铐被押送进法院等待审判想必要塞除了跳落大海无处可逃的封闭堡垒同样也建设着监狱吧当我们初到要塞内 就看到不少的囚犯一个个被绑着手铐这边有一个法院 周边的环境显然凝重了很多 此图是我用超过的技艺的

加勒 又称高尔,古城曾在16世纪被 荷兰 人占领,作为殖民产物,古城内处处彰显着 欧洲 的痕迹。 加勒 堡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街道上处处可见欧式建筑、每个街角都有个小小的咖啡馆,这座古城呈现出异彩斑斓的异国风情。你可以站在古城墙上感受 印度 洋夕阳的温柔、坐在古树下缅怀古堡曾经的辉煌、流连于各个博物馆、看着乌鸦与踢球少年的和谐存在。

建于1938年的 灯塔 高18米 加勒 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信片 纪念品上都能找到它

我们打算先到茶室里喝一杯茶稍作休息发现这边时不时就会有当地的乞丐过来要钱 而他们直冲店里营业员每次营业员都会给他们一些硬币我们询问他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钱 这样他们难道不会肆无忌惮的一次又一次的来吗得到的回答是 那些人没有工作 每次来都会给他们10-20卢比而且是出于自愿

这家餐厅的对面似乎是他们连带的一家博物馆里面展示各式各样的海事珍宝还有世界各地的货币 包括毛爷爷在上的软妹币

斯里兰卡 的一大特产之一 宝石 斯里兰卡 素有“宝石王国”之美称。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把 斯里兰卡 称作 Serendib,就是珠宝岛的意思。我国高僧法显在他的《佛国记》一书中也说师子国盛产宝石。 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说,锡兰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岛屿,盛产红宝石、蓝宝石、黄玉、紫晶和石榴石。当今国际宝石界公认,世界各地出产的蓝宝石中, 斯里兰卡 和 缅甸 的蓝宝石质量最佳,星光蓝宝石, 斯里兰卡 则更胜一筹。世界名宝的故乡 斯里兰卡 宝石种类繁多,除蓝宝石外,还有猫眼石、 亚历山大 石、红宝石、月亮石、金绿宝石、黄玉石、石榴石、紫水晶石、绿宝石等30多个品种。

对于摄影爱好者自然对相机设备非常感兴趣自我感觉良好的 德国 人Norman就说最好最原始的镜头是来自 德国 的我说 可是现在大家都在用 日本 的呀嗯 我知道 但最早最好的都是 德国 的呀对对 是 德国 的 那你怎么搬去 澳大利亚 了呀 (白眼)

虽然住的 乌纳瓦图纳 Unawatuna海滩的海域被称作12大海滩之一但 加勒 古城的海滩更收我喜欢 透明的海 水里 泛着翠绿色只不过这边的海域上都是死珊瑚 也没有人打理

加勒 古城的一角 享有 斯里兰卡 尽头 或者天涯海角之称这里总会有一位当地的勇士表演孤身坠海 然后再爬上悬崖引来不少的迷妹合影留念 不过好像是要收费的 – –

击毙印军20余人的加勒万河谷:在中国的哪个位置?

加勒万河谷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在行政管理上,这里归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管辖。

加勒万河,发源于我国新疆和田县阿克赛钦南部萨木崇岭地区的加勒万冈日峰,发源地冰川长度达355公里,向西北流出国境,加勒万河长度约80公里,河流不长却水流湍急,发现有深度达数十米的深潭9处。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数万平方公里荒无人烟,可谓阿克赛钦地区的无人区。

据报道,5月上旬以来,印方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执勤,蓄意挑起事端。目前,我国已经在这一地区加强管控。而在6月15日晚,在中国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印度20人左右的伤亡。印度坚持认为加勒万河谷地区是“克什米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印方线多年前的屈辱了,忘记了当年是怎么被痛殴的。1962年7月4日印军非法进入加勒万河谷中游地区,并设立据点,我军7月11日开始与其对峙。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何家产少将。何将军针对印度据点分散,间隙大等弱点,决定集中精锐部队,一举粉碎印军的阴谋。之后采用拔点的方法,一次清除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印军。中国西线分钟的炮火准备后,向加勒河谷的印军据点实施进攻。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中国边防部队攻占了加勒万河谷,而奉命来支援114旅的印军107旅,眼见精锐的114旅被打残,立刻慌乱地撤退。在持续半年的战斗中,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而中国缴获印度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等军事物资。

写在最后:阿克赛钦,意为中国的白石滩,与印度霸占的中国故土拉达克地区的边界东方,大体上在和田县南部,总面积4.26万平方公里,有新藏公路通过。包括加勒万河谷地区在内,主权为中国,不存在主权争议。而且其西方的拉达克地区是中国故土、应归还中国,但中国为了向印度表示友好,还是维持1959实控线。但是印度以为友好就是软弱可欺,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编辑和平是弥补珍贵的。中国从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在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被列强欺负了一遍,我们也因此丢失了很多国土。但现在的中国不是李鸿章的时代,面对侵略,我们只能坚定地反击。但能够和平还是要和平的,毕竟我们的战士的生命是无比宝贵的。

加勒万河谷发生洪水双方决定都休息一下脱离接触暂定30天

最近,网上对加勒万河谷中印双方退兵一事吵得沸沸扬扬,认为我方退出实控线是吃了亏,情况当然不是这样。

据印媒援引印度官员的说法:“由于季风的影响,加勒万河和什约克河的河水暴涨,留在那里不符合双方的利益。”因而双方不得不离开河谷,脱离接触,以建立一个长约4公里的“无人”缓冲区。这位官员还透露,这次脱离接触的缓冲时间大约是30天,以便暂时限制双方军队在该地区的巡逻活动,在问题完全解决之前,这将是一个暂时的步骤。

据《今日印度》《印度人报》报道,7月6日拍摄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显示,中方已从6月15日的对峙点后撤了至少1公里。中方在第14号巡逻点(注:加勒万小河口,三角形石滩位置、冲突发生地)附近搭建的帐篷、车辆和预制板房已拆除。印军也从第14号(PP14巡逻点)冲突点撤退1.5公里,建立一个缓冲区,在未来30天内禁止徒步巡逻。这是根据6月30日双方军长级别会谈达成的协议。

六月下旬以来,什约克河和加勒万河因夏季来临,季风影响,海洋季风吹向喀喇昆仑山脉,造成大量的冰川融化,河水泛滥,加勒万河谷中的不少石滩和浅滩均被高山流下来的雪水淹没,新修的道路部分中断,后勤保障困难。中印双方协商,双方军队各后撤2公里,以确保双方人员的安全和物资供给。

协议要求,双方在4公里范围内,留守人数不得超过30人,在6公里范围内,双方各不超过50人。6公里缓冲区内各方部署总人数不超过80人。

从上面印媒报道分析,我方撤退距离和印方撤退距离明显所有不同,根据印方的文字表述,我方撤退了1公里,印方撤退了1.5公里,双方约定的等距并不完全一致。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印方用的谷歌线算法,他们把双方的等距分界线(他们认为的实控线)定在小河口石滩位置(也即谷歌线位置,我们从来没认可),而我方要求的暂定实控线米处,即印军曾经的PP14营地以西(8号营地)。央视“今日关注”报道,印度5月份越过实控线多米建立工事,也是指的8号营地线到小河口位置。以印军的8号营地为暂定分界线米距离。这是双方算法不一致的原因。

当然,我们从未认可小河口控制线号营地为分界线,因为整个加勒万河谷地区都是我们的,所以上述两个位置只是印方认为的双方争议线号营地为分界线公里为等距,印军应退到加勒万大河口附近位置(大河口冲积扇处),如果以3公里为等距,印军应退到什约克河右岸,印军的6号营地位置。那么从加勒万大河口到小河口全部都是缓冲区。

以前,整个缓冲区中印双方互不干扰,直到今年4月,印军才开始改变现状,在加勒万河谷修建道路和桥梁,派出巡逻队越过PP14巡逻点,在我小河口石滩修建了一个直升机坪,深入我河谷纵深地带,不断蚕食我国领土。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我国在加勒万河谷地带基本不设防,主要原因是河谷弯曲,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高寒缺氧,又没有公路,除必要的日常巡逻外,基本没有固定哨卡或哨所设在这里。这次给了印军可乘之机,印军多次侵入我国河谷纵深达数公里之远。

我军发现并驱赶印军后,才把公路修到小河口石滩,把印军驱赶回8号营地(我军的实控线位置)。

目前来看,印军想再回到小河口石滩位置(印军认为的PP14极限巡逻点)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这2个月,我们在加勒万河谷的成果还是显著的,把印军赶回到8号营地以西,再次明确了大河口到小河口为军事缓冲区,印军不得重兵驻守大河口(约定不超过80人),我们加强了整个河谷的实控,把公路修到小河口。

能切断印军生命线的加勒万河谷当年是一群娃娃兵打回来的

位于克赛钦西部的加勒万河谷,属于有“万山之祖”之称的喀喇昆仑山山脉,想要到达这里,需要先从新疆南部的叶城沿新藏公路前行500余公里,一路数万平方公里内荒无人烟,寸草不生,除了石头,途中要翻越5座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山上坡度达40度以上,山区路况极差,路面很窄又多急弯,夏天山洪塌方,冬天大雪封山半年,这里空气稀薄,夏天中午不超过20℃,晚上就变成零度以下,冬天甚至达零下40多℃,夜里连烧火取暖的草都找不到,如果不小心在野外落单,第二天就成了硬邦邦的冰棍,如果说有地狱,这里和地狱差不多。

加勒万河谷是进入印度控制的什约克河走廊的唯一一条通道,也是从什约克河走廊进入新疆阿克塞钦、西藏阿里地区的唯一的通道,这一带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它的出口就在什约克河走廊中间,沿着什约克河走廊向北走不到一百公里,就是夹在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德普桑盆地,这里地势虽然高达5200米,但有数十公里宽的平坦地,印军在距我天文点边防哨所不远的奇普恰普河河谷东岸建有斗拉特别奥里地机场,机场是土石跑道野战机场,长约3000米,可以起降各种战机和运输机,这里就是印军军针对我阿克赛钦地区的前进基地,距喀喇昆仑山口约8公里,直接威胁到向北约100公里的新藏公路,

斗拉特别奥里地机场作为军事基地,就需要消耗大量物资,而这些物资在当地是根本没有的,只能从几百公里外的后方运来,而唯一的通道就是狭窄的什约克河走廊,如果在加勒万河口截断这条补给线(只需要在加勒万河口的高地上架起一挺机枪就能办到),德普桑的印军根本不用一枪一弹自己就饿死了,如果从加勒万河口出来,沿公路北上攻击德普桑,德普桑被东北两面的昆仑山,西南两面的喀喇昆仑山围成一个囚笼,基本无法翻越,印军连逃都没地方逃,所以说无论德普桑的印军有多强兵力,死穴就在加勒万河口,如同一把刀架在喉咙上,什么时候一刀下去完全看心情了,这也是为什么印军一见这里有建设就狂躁不安的原因。

58年前的7月6日,为确保什约克河走廊的安全,使得普桑的印军可以安心蚕食阿克塞钦,印军廓尔喀联队一个排越过边界进入加勒万河谷,推进了几公里,占据了谷底两边的台地,以台地为基础挖野战工事呆了下来,三个月后,印度第 114 旅杰恃联队第五营第一连一行60人乘坐直升机前来换防,接防后印度人继续加强工事,在河北岸的台地上,修筑了6座地堡和连通的堑壕,指挥所设在其中一座地堡内,并且整出一块平地用于接收直升机空运补给,河南岸台地也修筑了4个地堡,使两岸地堡可以相互火力支援,

这里在后来的作战地图上被标注为“加印14号”,在这个阵地后方距边界不足1公里的地方,印军还设了一个十九人防守的补给联络点(也就是今天打斗的地方),由于这里在作战地图被标注为“加印27号”,所有印军基本生活在地堡里,配有51毫米迫击炮2门、机枪6挺、长短枪35支、电台2部,企图实施长期占领,

在他们对面一百多米外是边防部队第三营的一群十七八岁的娃娃兵,面对越界的廓尔喀联队,娃娃兵们挡在他们面前,在廓尔喀人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建立哨卡,双方和平对峙了三个月,娃娃兵们一边储备物资,一边实施不间断侦察,掌握了印军的阵地火力配系,随时等待命令将廓尔喀联队拨掉,10月20日夜间20日7时30分,终于收到进攻命令的第三营派岀第七连、第八连、第九连,冒着零下30℃的严寒由东、北、南三个方向包围了“加印14号”阵地,加强了喷火器6具,重机枪1挺、75无坐力炮2门和1个工兵班的第七连在中间,负责由东向西实施主攻印军连部,为求一下解决印军指挥部,

第九连2个排加强了喷火器两具,重机枪两挺、75无坐力炮两门和1个工兵组在第七连左翼,负责由北向南配合第七连攻击北岸阵地,另外九连三排由北向南大胆穿插切断印军逃跑之路,第八连加强了喷火器两具,60炮2门、火箭筒2具、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各1挺、75无坐力炮2门和1个工兵班,负责迂回至河南岸,南向北攻击,并派出1个班占领小河西侧高地,防止印军向西逃跑,三营还配备4门120迫击炮和6门82迫击炮,分别配置在七连和八连后面

8时25分,在迫击炮急袭十分钟后,三个连同时发起冲击,醒悟过来的印军马上开火射击,将第七连第二排压制住无法前进,但左翼第三排一发狠,管他什么火力,一个劲猛冲,一下子就冲进了前沿堑壕,把堑壕内的印军全部打倒在地,右翼的第一排也同样发狠猛冲直扑印军指挥地堡,先用喷火器顺利拿下第1座地堡,把地堡里印军全烧成焦炭,随后以火力掩护工兵用爆破筒把第2座地堡的印军全埋在地堡里,

第九连第一排悄悄绕到北侧地堡后面,用手榴弹把地堡内的印军全炸倒,消灭外围地堡后,4个排用全部火力攻击印军指挥地堡,里面的印军惊慌失措,放弃地堡逃跑,正好被第九连三排的拦个正着,全部被打倒在用于接收直升机空运补给的平地上。第八连的攻击就简单多了,只是绕至地堡侧后印军就全部举手投降了。9时零4分,战斗全部结束,只用了半个小时,击毙28人,俘虏32人,无一人漏网,

当大伙正在打扫战场时,收到前线指挥部命令,马上兵分两路,第三营主力北上西大沟,第八连与工兵连南下拿下“加印27号”据点,阻止什约克河走廊的援军进来,第八连与工兵连随即踏着没膝的积雪出发,一路地势越来越高,氧气越来越少,行动相当艰难。用了十多个小时才赶到“加印27号”据点,为防止印军逃跑,由工兵连绕了一个迂回插入印军到侧后担任警戒打援,21日15时,第二排担任主攻,一个冲锋就冲入据点,击毙9名印军,俘10人,缴获全部武器弹药与物资,八连仅轻伤4人,卡住了进入加勒万河谷的咽喉要道。第三营也在西大沟猛打猛冲,印军放火烧掉帐篷物资逃跑,随后第七连南下温泉,拔掉“河印28号”据点,至此入侵占领的6个据点被扫除,歼印军80余人,全部收复领土,第三营仅伤10人,亡1人。荣立集体三等功。

自从此战之后,加勒万河谷一直掌握在我方手中,图中的是现在双方在加勒万河谷中的营地位置,中国1~3号营地在河滩上,都是帐篷,有不少车,4号营地就在实控线号营地是印军简易公路深入加勒万河谷的终点,也是帐篷,7号营地在8号营地后面,是公路施工营地,6号营地在加勒万河口,但没有住人,似乎是仓库,5号营地位于河东岸,架桥跨过了什约克河到达简易加勒万河谷公路,1~4号营地均属于印度公路上兵站。

斯里兰卡加勒有着欧洲血统的亚洲小城

加勒位于斯里兰卡的南端,处于南印度洋的腹地。老城和古堡全部建在岩石的半岛上,这个半岛是个天然的港口,三面环海,现在还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古城里有400多栋房子,几乎每一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经历了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不断修缮,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浓郁的欧陆风情,海风吹起南亚特有的咖喱香料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异国情调。流淌着欧洲血液的亚洲城市,你不会觉得不协调,似乎这样的搭配就像咖啡中加入了牛奶,恰到好处又美味动人。

到了斯里兰卡的加勒,世界闻名的加勒古堡当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加勒古堡建造在向南印度洋延伸的半岛上。在加勒古城里面400多栋房子大多都已改建成了客栈、饭店和商店。据说有1/3的房子被外国人买走了,许多西方人将这里买下后,作为度假的别院。最近几年中国买家也越来越多,古城里的房屋中介都有了中文标示。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加勒的佛教寺庙反而变少了。古城里最出名的两个教堂,一个是建造于1640年的荷兰教堂,在古城图书馆和邮局旁边,算是殖民时期历史最悠久的教堂了。荷兰教堂再往南则是,始建于1868年的圣公会教堂,这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也是如今加勒的地标之一。

在加勒古城的最南面,一座白色的灯塔你绝对不会错过。沿着灯塔,海边是一条长长的大堤,正是这条坚固的岩石大堤在当年的大海啸中救下了许多生命。

灯塔附近的沙滩和海堤有着绝美的夕阳,每天傍晚时分,太阳的热力渐渐散去,你常常能在这里看到当地人散步聊天或者静静地坐在海边,等待着晚霞染红整片天空和大海。

清晨是拍摄加勒古堡最佳的时间。此时的古城里游客还不多,在古城里四处逛逛,常常会遇到当地人微笑着和你打招呼。

路上最多的是穿着白色校服上学的孩子,在路口随便按下快门,就能捕捉到最自然的路人。

如果想要拍摄斯里兰卡新娘,要在加勒古城海边灯塔附近转悠一圈。有很大几率可以看到斯里兰卡的当地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新郎新娘穿着传统的斯里兰卡结婚礼服,他们并不拒绝游客拍照,只要不打扰到他们的婚纱照拍摄进程,空闲时间你还可以跟他们合影。

中国为何坚守加勒万河谷?其特殊的战略位置被印度虎视眈眈

中印两国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在双方失控线交界处一直都存在一定的争议。事实上总计全长17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由于邻国尼泊尔和不丹的分割缘故,将中国和印度的交界线分为了东、中、西三段,而今天那我们要说的就是属于中印边境西段位于阿克赛钦西部的加勒万河谷,进一步分析它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要,为何印度一直对其虎视眈眈,数次挑起争端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2020年6月时候发生的事,后来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事件起因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的跨境修筑工事,中印双方的边防部队爆发了冲突,造成了严重的件。在这次冲突中中国的4名战士牺牲,印度方面的伤亡也超过了20人。英雄的牺牲固然让人痛心,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为什么冲突发生在加勒万河谷地带,而不是发生在比较常见的印度所谓的非法“麦克马洪线”附近的东段边境处呢?

分析加勒万河谷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它所属的阿克赛钦地区,这里是毫无争议的中国领土。阿克赛钦位于新疆和田皮山县,是位于喀喇昆仑上和昆仑山高原地带中难得的一块平原地带,也是新疆通往西藏地区的唯一通道,海拔在4300米左右,对于阿克赛钦这种相对奇葩的地理位置周边被高原高山环绕,而其内部又有着不小的凹陷和平坦地带,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讲这片区域也可以称作阿克赛钦盆地,而所谓的“盆地”区域就是印度对于东段边界线的主要诉求地带。

阿克赛钦盆地地区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毋庸置疑,现如今阿克赛钦盆地地区绝大多数归中国管辖控制,不过问题就在于,印度方面仍然控制了阿克赛钦盆地约十分之一的面积,历年来为了扩大自己在该地的控制权,针对加勒万河谷地带和班公湖地区挑起了多次的冲突。

种种冲突和争端的实际根源就在于边界线的划分,可问题就在印度方面与中国方面关于边界的划分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遵循的是19世纪40年代末期由英国人非法划分的“约翰逊线”,这种主张下印度一直认为拉达克以东的阿克赛钦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应该归他们所有。

除了上述的地理原因外,阿克赛钦地区还是连接中国、巴基斯坦、印度的枢纽地带,距离世界最敏感地带克什米尔有着相当近的距离,从地理位置、地貌环境和其代表的战略意义上看,阿克赛钦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客观地说,阿克赛钦成名的主要原因和其代表的实质意义一般都被认为是其辖属下的加勒万河谷地带,这里才是真正的战略争夺点,也是绝对的敏感地带。

加勒万河谷位于阿克赛钦以西的冈日峰,它是一条由冰川融水汇聚而成的水流,数百年由东向西冲击下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河谷地带,从它的具体流向来看,是由河谷西北方向流出后主要汇入了印控区域的什约克河,河谷两面皆是以人力难以翻阅的高山峻岭。从表面和地理环境上来看,加勒万河谷属于高海拔的不毛之地。此外还蕴藏着大量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如近几年发现的储量丰富的铅锌地质带以及伴随着大量的工业云母和伴生锂等重要资源。

从历年的新闻报道和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的冲突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度对该地区有着相当深的执念,除了浅层的贪婪想多占地盘外,更深的层次印度也有着不得不夺取加勒万河谷的原因。上文我们说了,加勒万河谷所在的阿克赛钦地区是当地相当难得的平地,而这种较好的地形不仅有利于机动部队排兵布阵边防驻扎,更有利的是可以运载使用部分现代化先进武器,这与中印东段交界藏南地区只能使用一些轻型武器进行作战的艰难的山地地形是不一样的。

其次就是克什米尔地区,历年来印巴两国围绕该地的争端一直都没有间断过。隶属于三方交接点的加勒万河谷我们可以将其当做通往克什米尔的关键枢纽,在印度看来一旦中国从河谷穿过进行介入,印巴冲突上谁会占据主动权就一目了然了,不过这种情况目前也只是属于一种假设。

第三点就是印度最在意的一点,加勒万河谷地区距离印度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其发展的绝对中心地带首都新德里实在是近的可怕,等比例测量下从加勒万河谷到新德里的直线公里,只要速度够快完全可以做到一夜之间兵临城下。为什么上世纪发生的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很多人将其戏称为“印度把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甚至印度领导人还在通过广播发布了一系列令民众恐慌的声明,足以见得当时对于印度来说情况有多么危急,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双方在距离上实在是太近了,近到印度不得不怕也不得不“杞人忧天”的地步。

第四点就是加勒万河谷因其地理属性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战略意义,要知道加勒万河是发源于我国的河流,是当地的重要淡水资源,它靠近什约克河的地段是在几百公里冗长的战略线上唯一控制地带,我们可以简单将这个点理解成加勒万河的“水阀”,把住河口地带也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什约克河走廊,或者说印度想要在此驻军的生命线,水都没有的话无疑是增加了其战略部署的难度,本身路就难走,物资也不容易运送上来,生活还无法保证如何还能妄图谋求下一步“利益”?

围绕加勒万河谷地区展开的冲突事件,其重要程度可以称得上是谁掌握了加勒万河谷谁就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这是双方的都能够意识到的重点,因此莫迪上台后还真的在加勒万河谷附近修建了一条衔接班公湖和德普桑平地之间的公路,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相当于印度掌控拉达克以东地区的最后防线,最重要的是这条公路还可以为其起到调配兵力和运输物资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关键点中就能看出其对中国来说管控的重要性,一旦对方集结兵力则可以进一步蚕食加勒万河谷地带,进而对河尾滩的219新藏公路造成冲击,对当前地带沿线的多个哨卡进行截断和限制,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出兵和部署,导致南疆地区的部分地区陷入危险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来说,把控住加勒万河谷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占比较大的战略优势,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将重型武器和机械化兵力直接开上来,进而对什约克河下游地带造成冲击,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

从双方的目前形势来看,在加勒万河谷的控制权上中国还掌握着相对较大的区域,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发生突发情况,中国可以第一时间取得加勒万河谷的主动权,及时作出战略反应,如切断印度生命线,切断水源,把控其公路进而逐步向印度北部地区持续推进,对新德里造成持续冲击等。

此外不要忘了加勒万河谷不仅是中印边界,还是中巴印三方的战略要地,其西北方向是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南向则是印控克区,一旦情况有变在军事上可以最快时间做出反应,真正做到了守望互助。

从历史渊源上看,加勒万河谷从来都是中国领土,有不少历史资料记载过加勒万河谷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商人向印度经商的必经之路,也曾经有过不错的贸易时期。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和平时期来说,不管是东线的藏南还是西线的加勒万,从当前世界环境来看,再发生像1962那样的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加勒万比起藏南来说还要更为平静稳定一些,可也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还是要加强管控,阻挡印度蚕食的脚步。

近几年来印度的一些激进主义一直都在以一些莫须有的理由不断描摹加勒万河谷是其固有领土,这当然是子虚乌有的借口。这种不正常的思维和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其进一步交流与发展的拦路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印度来说或许淡化焦点维持现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中国来说这里是我们的领土也是我们的战士坚守的信仰,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势必会进一步巩固当前所占据的优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加勒万河谷冲突视频刷爆全网这3大细节曝光后中国人民怒了

自去年中旬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冲突之后,中印两国的关系就一直很紧张,而最近中国公开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视频刷爆全网,画面显示在这次事件中,双方由于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而此次公开的视频中有三大细节曝光,有网友发现在双方的冲突中,我军前出交涉的军使没有身着防护装备,我军在加勒万地区始终处于数量上的劣势,以及我军始终没有动用热兵器,而在这三大细节曝光后,中国人民怒了,这3大细节说明了什么?有网友表示,这代表中国在行动中始终处于克制,而印度却肆意挑衅,最终才酿成了严重后果。

在此次公开的视频中网友们发现,我军祁发宝团长等少部分军使在与外军交涉的时候并没有佩戴头盔等防护装备,而印度却带来了大量装备齐全携带武器的军队,难道我方是在向对方示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明确规定军使是在军事斗争中表达“非战斗,无武装”的和平定义,理应不佩戴任何武器和防护装备,国际法也规定军使不应当受到攻击,但谁也没有想到印军不仅没有同我方和平交涉,甚至还攻击我国军使,简直视国际法如无物。

其次,在人数方面,印军为在边境地区秀肌肉部署了大量军队,导致我们处于劣势,不过他们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印军在边境战事中总是采用人海战术,企图利用人数对敌人形成威慑,但在边境地区这招却让印军自己吃了大苦头,加勒万河谷海拔很高且极度寒冷,大量士兵受到高原反应和寒冷天气的影响无法作战,导致印军的战力反而因为增兵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人数的众多也使得印度后勤工作压力巨大,因此其也无法为边境士兵提供充足物资,他们所谓的强大战力也不过是纸老虎罢了,所以在这场敌众我寡的边境战争中,我方完全是以少胜多,不过,既然是印度挑起的冲突,那么我们有使用热武器吗?

答案是否定的,早先在我们与印军的相关协议中就有明确规定:双方的任何一方在边境实控线上都不可动用热兵器,这份协议不仅是约束我们一线战士的手脚,也是在保护印度士兵,众所周知我国的的军事实力一直占据世界前三,印度虽也是军事大国,但与我们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就拿双方部署在边境的武器来说,我国军队装备15式轻型坦克,这种坦克车体较小,重量较轻,速度很快,在山地作战中甚至占据绝对优势。

而印度的T-72主战坦克缺乏精密的射控系统,射击精度根本比不过15式坦克,并且因为重量更重,T-72在边境的机动性也远比15式要差,想要战胜我国的15式轻型坦克,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印度就算是动用了热武器,面对我军其胜算也是低得可怜,我们不使用热武器完全就是在给他们面子而已。

总的来说,在当前的形式下,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双方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谁都不希望因为边境问题爆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双方能和平解决问题无疑是两全其美的事,不过若是印度继续向我们挑衅,我们也必将奉陪到底,不会惧怕来自任何国家的挑战。

加勒万河谷对峙示意图 !

据印度媒体报道,目前中印双方经过多轮谈判,印度要求中国在实际控制线上“恢复原状”,中国要求印度在边界附近停止建筑活动,包括在班公湖和加勒万河谷修建支线公路。但是双方都没有任何明显让步。

印方承认加勒万河谷地区中方没有越过国界线,不过对印度从河谷向上修建公路表示强烈不满,印方没有停止修建,但军队已退出了加勒万河谷。

最近,网上有一段视频放出,印军沿着加勒万河谷侵入我方地界,与我军形成对峙。

这句话的意思是,印军较以前的位置已撤回一段路程,但我军继续来交涉,对现地点不满意,叫印军继续往回撤。

视频中(注:视频可在网上找一下)可以感觉到我军军官对印军的态度很强硬,有网友说得很形象,就像农村里的村长,声音比较大,很严厉。

认真看了对峙点印军站立处的西边,正好有一偏北的V字型山口,露出了天空,符合图上对峙点的位置,对峙位置距加勒万河口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