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听王世襄先生讲收藏之道

故宫开除了他,使故宫失去了一位学贯中西,甘愿奉献的领军人物,却逼出了一位独一无二,百科全书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他曾从荷兰王子手中接过,

有人问我的收藏之道,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更没有收藏青铜器,因经济所限,对这些都不敢问津。只是用几元或一二十元的价格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过去只买些人舍我取的长物,通过它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正文物之名称,或是坐对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偶出把玩藉得片刻清娱。

我收藏的家具如今都在上海博物馆,却从没有舍不得的心情,因为只要我对它进行过研究,获得知识,归宿得当,能起作用,我就舍得而且会很高兴,当时香港朋友庄先生和我商量,想买我的家具捐赠给上博。我提出的条件是:你买我的家具必须全部给上博,自己一件也不能留。如同意,连收入《珍赏》的家具我也一件不留,全部出让。而且我不讲价钱,你给多少是多少,只要够我买房迁出旧居。其实当时所得只有国际行情的1/10,但我心安理得,认为给家具找到了一个安心的好去处。就这样,搜集了40年的79件家具全部进了上博。还有,79件中有明代的牡丹纹紫檀大椅,是举世知名的最精品,在《珍赏》中只用了一件,出现过两次。按照我和庄先生的协议,我只需交出一把,可以自留三把,但我四把交了,原因是四把明代精品在一起太难得了,我不愿拆散它们。四把椅子在我家中多年从未按应用的格式摆出来过,到上博可以舒舒服服地同时摆出来,家具终于得到自在的安身之所,那多好啊。

《珍赏》中还有一件黄花梨小交杌,出书前我已经送给了杨乃济先生,故书中写明藏者姓名是他不是我,过了几年,杨先生把交杌还给了我,我后来又无偿捐给了上博,这样就凑了一个整数,共计80件了。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物归其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

《明式家具珍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内外具影响力的文物图集,先后有中、英,法、德等九个版本问世,被海内外学者推崇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20世纪40年代初,在四川宜宾李庄,也就是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时候,我经常阅读有关建筑的古籍,对营造法式和清代则例的装修及家具产生了兴趣。后来又读到德国人艾克著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我认为中国家具中国人自己不能不研究,并暗暗立下了赶超的志愿。之后40余年搜集与研究同步并进,除“文革”期间外,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终止过,直到198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明式家具珍赏》。不过我现在已经很少写家具的文章了,承认自己落后了,不懂了,如想写必须重新调查、学习。一是近年来有很多从东南亚进口的木材,有的品种根本没有见过,既不了解木材的形态色泽等,做成家具就更说不清了。二是由于古旧家具的升值,仿制修配,不惜工本发明了不少新方法,甚至连新科技都用上了。制作者们讳莫如深,严格保密,不下功夫搞好关系无从得知。三是当年编写家具书除自有者外他人所藏的也都经过仔细过目,近年中外各地,藏者大增,自然有不少品种、造型为我过去所未见。如想增补,首先须审查实物看有无修配改造。家具散在各地很难如愿。如想使用照片又涉及版权问题,困难更多。如何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我知道当怎样去做,只是90衰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觉得收藏家具是很有意思的事,而收藏的过程更让我回味无穷。……说到底,自己不是收藏家,因为收藏不单靠眼力,靠自己爱好,钱财对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说明我根本不具备收藏家的条件。长物可能很珍贵,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答帚,我的长物多接近后者。这些长物有的或许有研究价值,有的或许有欣赏价值,但未必有经济价值,所以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收藏家。

我琢磨一件东西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一般有四个步骤:一、凭直觉;二、见实物,把真实的东西拿在手里面把玩、体会,来获得感性体验;三、搞清楚实物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看清楚其肌理和内部构造;四、研读相关文献。

我一直想恢复传统漆器工艺,但与古代家具相比,古代漆工艺品种的恢复比较难。第一,漆器不像家具那样具有实用价值;第二,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正规漆器制作很需要时间,它的胎子一天上一道漆,要一两天才干。制作一个漆器需要上一百多道漆,这道工序本身就要用一年的时间,成本太高,做好了很有价值,做不好一文不值),这导致漆器制作成本太高,所以漆器在唐宋时期已经被瓷器代替。日本的古漆器工艺恢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提高社会的艺术欣赏水平,漆器有希望被人重视一些。

庄会秀-美术史论系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美术史论系艺术史论教研室讲师。

2004年7月至2012年8月,参与完成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黄土高原地区民间剪纸与造型艺术的本原性思维研究”;

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参与完成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仰韶文化彩陶蛙纹、鸟纹研究”;

2014年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民间手工艺调研与生存状态研究”;

2014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器物、手工艺遗产与关中文化研究”。

2009年,北京,参加“边界与范式——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艺术史学年会”并提交论文;

2010年,上海,参加“美术史与世界性的建构——第四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提交论文并发言;

2011年,南京,参加“特殊与一般——第五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并提交论文。

《公共艺术与中国城市建设》,《北京奥运公共艺术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12月;

《河姆渡盅形器上的蚕纹》,《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

《“传神”与“写意”》,《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0月;

《写意·笔墨·中国画教学——第三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纪要》,《西北美术》2009年4期;

《扎笤帚小手工业的三种典型》,《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年5月;

《安特生与中国彩陶研究》,《美术史与世界性的构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10期;

《老书记传奇——记户县农民画家刘志德》(合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12月出版;

《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艺术源流》,《清风徐来——庆祝徐风先生95岁寿辰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1月;

《民间手艺的活态——凤翔泥塑的发展与现状》,《艺术科技》2014年9期。

从几件清代玉器看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丨中国嘉德2022春秋拍卖征集明清玉

原标题:从几件清代玉器看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丨中国嘉德2022春秋拍卖征集明清玉

中国的玉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得到了爱玉、赏玉的乾隆皇帝欣赏,更是在此时期达到了顶峰。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一生中毫不吝惜流露出对玉的喜爱之情,在他书写的众多御制诗文中,不惜笔墨,表达了对玉器的热爱和赞美。

乾隆之世,文治武功显赫,尤以其在位之时,曾十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取得成功,令乾隆帝引以自豪。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十二岁的乾隆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乾隆帝也因此称“十全老人”。在这十次战役中,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在乾隆皇帝心中更是非比寻常。是次拍卖中,便有两件藏品与之相关。

乾隆皇帝一生吟诗作赋,妙笔丹青,更是留下了众多作品,他将这些作品以及入清以来收藏的重要书法绘画手卷下旨装帧,以丝绦缚好后,别上玉别加以固定收藏。故玉别子背面常刻有书画题名,十分考究。

清乾隆白玉“平定两金川方略序”别子(lot 2859)背部划刻并描金“乾隆御笔”、“平定两金川方略序”。根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卷七)记载,在韶景轩曾存放着一卷纵一尺一寸八分(约39公分),横二尺七寸五分(约91公分)行书《御笔平定两金川方略序》手卷一卷,此件玉别推测为此手卷所用。

两金川即大小金川,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山高水险。清初,清廷设土司,颁授印信,大小金川接受清廷册封。但土司们常以朝廷名号恃强掠夺,边境不安,加之大小金川所在地理位置极具重要,远连卫藏,为求永靖边围,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先后两次对大、小金川用兵,史称“平定大小金川之战”,特别是,第二次用兵始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历时五年,其规模可谓是“十全武功”中历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耗尽军饷最多的一次战争,超出了其他任何一次武功。最终,两次战役对乾隆时期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因此,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在“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心中意义非凡,乾隆皇帝更以多种形式来记述此次战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平定两金川方略》(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武英殿刻本)、乾隆四十一年六月旨谕供奉内廷的苏州画家徐扬绘《金川战图》、以及铜版印刷制作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册、《御笔平定两金川方略序》手卷等。

另一件,则是一件不易使人联想到会与“十全武功”相关联的一件作品—清中期 白玉猪神坐像(lot 2523)。此件作品为一猪神坐像,与常规创作不同,但清宫旧藏中亦有此类作品,查阅资料方可知此类作品的创作也与大小金川之战密不可分。

坐像玉质精白凝润,猪微微颔首,双勾菱形眼,长吻,额和鼻上琢刻皱褶,嘴部微张,双耳阔大,桃形耳垂于两侧,神态安详。猪身则仿照人形,着汉式交襟宽袖长袍,衣纹流畅,褶皱堆叠自然,一手握拳,一手持令箭,盘腿端坐。通过比较乾隆时期所制《圆明园西洋楼版画》之《海晏堂西面十》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可知,本品坐像的造型与圆明园海晏堂前水池十二生肖以水报时之亥猪的形象非常相似。

由此,也可了解到本品应由十二件生肖为一组,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雕坐姿各异的兽首人身十二属相,并手持各具不同象征意义的法宝,即所谓十二辰像。而这些玉雕十二辰像多制作于乾隆年间,并存世于公立博物馆及少数私人藏家中,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此类成套的玉雕十二生肖像。据钱九如先生《万年甲子盒》一文中阐述,玉十二生肖像存放于紫檀盒中,环坐围绕一碧玉方盒而置。紫檀盒的罩盖通体刻字,中心落“万年甲子”四字,十二地支环绕一周,最外两周百寿字。罩盖的十二面墙和盖内均刻阴文填金御制诗并序,御制诗题为《效仇远十二辰体咏金川事》,诗作于乾隆乙未(1775年)。乾隆皇帝曾在《永乐大典》散篇中元人仇远《金渊集》内发现有十二辰体诗,颇为欣赏,既而仿效而作此诗。乾隆皇帝一生文治武功,自称“十全老人”,歌颂其十全武功,其中攻克大小金川之战即为其中之一,由此可知,此套玉雕十二生肖万年甲子应为纪念金川之役大捷而造。

我国古代之“干支纪年法”,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考古学者于殷墟甲骨文中,即以发现“六十甲子表”残片,六十甲子,即用十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个地支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赵翼《陔余业考》曰:十二相属之说起于东汉,汉以前未有言之者。《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宋史•吐蕃传》载,吐蕃首领叙事时,以物纪年,所谓“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古时的十二生肖俑,也称“十二支神俑”,隋代已出现,盛行于唐代,以后历代均有。

近期艺术品市场中曾出现过生肖羊坐像,为Marchant先生旧藏,在2019年香港艺术品专场中释出,可为参考。本件拍品即为其中之一的“猪”神,传统文化中,猪是财富的象征,在玉雕动物中亦是不为多见的种类,且本品传承有序,为香港实业家、收藏家庄贵仑先生旧藏。

香港实业家庄贵仑先生,昔为敏求精舍会员,好藏善鉴,其中陶瓷、珐琅尤为出色。力献艺术公益之事,屡次借展宝蓄。九十年代初,又以父亲庄志宸、叔父庄志刚的名义,惠赠上海博物馆,让王世襄旧藏家具,得以供诸大众,恩泽后世。

乾隆皇帝一生以这十次武功为其六十年执政生涯的骄傲,在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中表达他对这些事迹的歌颂。除此以外,乾隆皇帝更是一位好古敏求,通晓满、汉、藏、蒙等多元文化,具备浓厚艺术修养的皇帝,在万机之暇也必将玉制文房伴其左右。

笔架是书斋中不可或缺的一件文房用器,清乾隆白玉沁色山形笔架(lot 2519)呈山字形,线条流畅。器虽不大,然文气十足,古雅朴实,既是笔架山,又可兼做纸镇之用。笔架亦称笔格,为置笔的文房用具。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一词,唐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宋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远峰列如笔架”。足见唐宋时期,笔架已成为文房必备之物。

玉山子作为室内陈设,在清代宫廷十分流行,既有硕大重达万斤的大禹治水图山子,也有精巧雅致的案头陈设,特别是清代中期,随着和田玉的开发及大量供给,琢刻描述画意性、故事性的玉雕形式到达高峰,清乾隆玉沁色溪山行旅图小山子(lot2529)即为此类代表。本品造型小巧,玉质油润细腻,以浮雕作景,松树耸立,高士倚仗前行,小童肩背灵芝随后,刀法细致干练,木石人物层迭。加之材质本身的沁色,方显意境深远,进退幽深;古松健拔,人事悠悠。峰石嶙峋,仙境之地呼之欲出。山子背面只寥寥数刀,展示山石嶙峋,一隅之处灵芝一朵,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动静有常,虚实相间。

清中期青白玉雕饕餮纹双耳小瓶(lot2527)本品造型、纹样均化裁商周青铜器之礼器而来,主体纹饰于腹部刻饕餮纹,纹饰刻划精细、规矩,刀法精准,小器大样。

国有文物商店旧藏及传承清晰的藏品,一直以来受众多玉器爱好者喜爱,在此选择一二,与大家分享。

斋戒牌是古代行斋戒礼时所置警示牌。明洪武五年(1372年)令诸衙门各制作木斋戒牌,刻文于上,文为“国有常定,神有鉴焉”。后斋戒牌多刻有“斋戒”二字。清沿明制,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谕令各官员将斋戒牌佩于心胸之间,并得彼此观瞻,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清早期白玉大斋戒牌(lot2516)较之以往常见同类斋戒牌,不仅尺寸大,且用料厚实。无多装饰,仅以牌首镂雕花卉呈悬挂状,牌整体呈长方形,浅刻开光内一面楷书“斋戒”二字,笔体有力,刻划规矩。背面篆书“春申君”三字,春申君即楚国黄歇,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史称“战国四君子”。牌双面字口内均可依稀见朱砂痕迹。

本品特别之处,不仅如前述所提尺寸大,且制式不同,常见斋戒牌形通常以双龙环绕光素牌面,正反面琢满汉“斋戒”二字示人。本品正面依制琢刻“斋戒”汉字,反面却刻“春申君”三字。查阅资料,未见馆藏或艺术品市场中释出过相类品,仅以有限的资料推测,本品有可能是在斋戒牌即将形成定式之前,又因史载春申君虽为臣子,有治国之功,但也有僭越之举动,将其名刻于斋戒牌之上,以春申君为戒,警示后人而定制的一件斋戒牌。

明旧玉六方小瓶(lot2525)呈六方形,身随口形,造型简洁,布满沁色,古意盎然,光素无纹饰,起棱线条比例精准,琢磨圆润,由此可见制作者的精湛工艺。玉瓶虽器身小巧,握于手中却显得厚重,实为在足部处理中,保留了玉材,做平底处理而非圈足所致。适置于案头与古砚为伴,相得益彰。

元青玉瓜形洗(lot2532)为瓜棱式,外壁镂雕枝叶为柄和托,特别是底部的花蕊形托,雕琢精美,杯口花叶形象立体,瓜棱的打磨平滑准确,采取等距分割的方式,塑造成半瓜形。类似的花卉瓜果杯在元代玉器中堪称典型,还有金、银、铜鎏金等材质作品。

带饰正面中央微弧凸,以镂雕加阴线雕琢一海东青啄雁图。其中大雁展翅而飞,海东青以锐利的鹰钩嘴正啄于雁的脑上。海东青,又名鹘鸟、主要居于黑龙江下游地区,以啄大雁或天鹅为食,故当地居民饲养后可作捕杀天鹅和大雁。海东青啄雁图玉器,在辽、金、元极为盛行,图案有的作在天空中追杀状,有的作在水中搏斗状,皆生动逼真。本品来源于苏州庞氏家族后人。

庞氏家族先祖由吴江庞山分支大光乡,清初始居同里。在清代和民国期间,成为同里望族。在经营米业、电厂、轮船客运等领域创办实业,为吴江同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后代有从事教育者,如庞国钧、庞文模,有从事医学者,如庞京周、庞能一;有从事工商实业者,如庞元润、庞文彬、庞文熙等。其家族收藏颇丰,曾在市场中释出过古代书画专场,受到业内好评。

散襄军简历

散襄军,男,汉族,1954年6月生,湖北襄樊人,1975年6月加入中国,1970年12月参加工作,天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专业大学普通班毕业,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现任天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天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70年在天津市自行车厂参加工作,任团支部书记。1975年起,先后任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教师、计算机系教师、团总支书记,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团委书记。1985年起,先后任共青团天津市委副书记、书记、市青联主席,天津港保税区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塘沽区委书记,市外经贸委主任、市委外经贸工委副书记,市委滨海新区工委副书记、开发区保税区工委副书记。2001年8月起,任天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2007年6月起,任天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14年1月当选天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

男,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促会针灸康复分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康复工程学会常委、河南省针灸康复学会常委兼秘书、郑州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等

2008.7至今 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神经康复科主任、康复科二病区主任

主要从事脑梗死、脑出血、颅脑外伤、脊髓损伤、面瘫、周围神损伤、骨性关节炎、肩痛等疾病的临床与康复,尤其擅长痉挛的肉毒素注射治疗、康复肌骨超声技术、PRP注射治疗骨性关节炎、肩痛等疼痛疾病,以及步态分析、吞咽障碍的诊治。

1主持课题: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实时功能磁共振神经反馈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及脑功能重组的研究,编号:7。

2主持课题:河南省医学科技公关计划项目:神经阻滞术控制卒中后痉挛的方案优化研究,编号:201702176。

3主持课题:河南省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出国研修计划项目: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编号:2017075。

4参与课题: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疼痛、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编号:8。

5参与课题:河南省医学科技公关项目: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预 后及并发症的研究,编号:2015020135。

庄卫生,张杰文,钱宝延,等.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38(7):805-808.

庄卫生,钱宝延,蔡西国,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8):604-608.

庄卫生,张月兰,钱宝延,等.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病原学分析[J].中国康复,2018.33(2):102-106.

庄卫生,吕万娟,钱宝延,等.贴扎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7.6,32(3):226-227.